1、咽白喉是最常見的類型,約占患者總數的80%,輕型病例通常表現為輕微發熱和扁桃體紅腫,假膜呈小片狀,此類情況有自愈的可能,而普通型則伴隨乏力、食欲不振、頭痛和咽痛等癥狀,扁桃體上可見大片假膜,并可能伴有頜下淋巴結腫大,嚴重型和極重型病例中,假膜迅速擴散,可能影響呼吸,并出現黑色假膜及嚴重中毒癥狀,預后相對較差。
2、接種百白破疫苗后,發熱通常在2-3天內自愈,但具體恢復時間因個體差異而異,百白破疫苗由百日咳菌苗、白喉類毒素和破傷風類毒素組成,能夠有效預防百日咳、白喉和破傷風。
3、百日咳:表現為陣發性咳嗽,連續咳嗽可達數十次,終止時伴有長鳴聲,類似鳥鳴,肺腎陰虛咳嗽:若咳嗽聲如犬吠,喉間有白色膜狀物,不易剝除,稱為白喉,多因肺腎陰虛,火毒攻喉。
4、久熱或泄瀉后,各種癥狀消失,飲食、睡眠恢復正常,但出現大便干結,腹部無不適,這是腸內津液尚未恢復,通過飲食調理數天即可自愈。
5、低張力低應答反應,又稱休克樣綜合征,罕見于2-8個月嬰兒,表現為面色蒼白、昏睡等,大多數情況下可自愈,但極少數可能發展成嚴重并發癥,接種后1-3天內,血管神經性水腫可能導致局部紅腫,嚴重時可能擴展至整個上臂,治療以抗過敏為主。
白喉的定義
白喉是由白喉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,主要特征是咽部、喉部、鼻腔等部位形成假膜,并伴有全身中毒癥狀,如發熱、乏力、惡心、嘔吐、頭痛等,若不及時治療,病情嚴重時可能并發心肌炎和神經癱瘓,導致嚴重健康問題。
白喉是一種由白喉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,白喉桿菌通過飛沫傳播,主要侵犯人的咽喉部位,引發喉部炎癥,其典型癥狀包括喉部不適、咳嗽、發熱等,隨著病情發展,患者可能出現喉部疼痛、吞咽困難以及聲音改變,嚴重患者甚至可能出現呼吸困難、喘鳴等癥狀。
白喉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,白喉桿菌通過飛沫傳播,也可以通過接觸感染者或其呼吸道分泌物進行傳播,其主要癥狀包括咽喉痛、吞咽困難等,嚴重時還會伴隨發熱、呼吸困難等,咽喉部出現白色假膜是其主要特征。
白喉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,白喉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疾病,這種疾病主要通過飛沫傳播,其癥狀表現為咽喉處出現白色膜狀物,并伴隨出現咽痛、吞咽困難及高熱等癥狀,病情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,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喉部水腫,導致呼吸困難,甚至危及生命。
白喉與扁桃體的區別
扁桃體化膿與白喉并非同一種疾病,白喉主要由白喉桿菌引起,主要癥狀為發燒、呼吸困難、聲音嘶啞等,而扁桃體化膿通常由金 *** 葡萄球菌或肺炎鏈球菌引起,表現為咽痛、吞咽困難。
扁桃體炎與咽炎的區別在于,扁桃體炎的咽痛及全身癥狀相對更嚴重,檢查時,可見扁桃體紅腫化膿,而咽部粘膜雖然受到影響,但淋巴濾泡并沒有化膿表現,扁桃體炎患者可能伴有發熱、頭痛、乏力等癥狀,需要及時就醫進行針對性治療。
判斷白喉主要通過典型的臨床表現,出現咽白喉可見假膜,假膜有輕有重,輕的局限在扁桃體上,呈點狀或小片狀,假膜也可能不明顯,但白喉桿菌的培養呈陽性。
咽白喉是最常見的,占發病人數的80%左右,初期可能只有輕微的咽痛,全身中毒癥狀較輕,扁桃體輕微腫大,可能有少量纖維蛋白滲出物,但無假膜或僅有少量,這類患者有時會被誤診,局限性咽白喉分為咽門白喉和扁桃體白喉。
咽白喉(1)輕型發熱和全身癥狀輕微,扁桃體稍紅腫,其上有點狀或小片狀假膜,數日后癥狀可自然消失。(2)一般型逐漸起病,有乏力、胃納差、惡心、嘔吐、頭痛、輕至中等度發熱和咽痛等癥狀,扁桃體中度紅腫,其上可見乳白色或灰白色大片假膜,但范圍仍不超出扁桃體。
局限性咽白喉:①扁桃體白喉:假膜局限于一側或雙側扁桃體。②咽白喉:假膜局限于腭弓、腭垂(懸雍垂)等處,多見于成年人及已有部分免疫力的年長兒童。
白喉在中醫中的稱呼
白喉在中醫學中被稱為“纏喉風”,宋代《圣濟總錄》中已有記載,與白喉癥狀相似,明代《景岳全書》中又有“鎖喉風”的病名,病例記載與白喉極為相似。
白喉屬于中醫學溫病范疇,中醫文獻中的“喉痹”、“喉風”、“鎖喉風”、“白蟻瘡”、“白纏喉”、“白喉風”等均包括白喉,由于細菌產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癥狀,嚴重者可并發心肌炎和末梢神經麻痹,白喉呈世界性分布,四季均可發病,以秋季和冬季較多。
分析白喉病屬溫病范疇,中醫學文獻中的“喉痹”、“喉風”、“鎖喉風”、“白蟻瘡”、“白纏喉”、“白喉風”等均包括白喉。
英文參考:diphtheria [湘雅醫學專業詞典]3 中醫病證名·白菌 白菌為病名[1],系指感受溫邪疫癘之邪,喉間疼痛,腐潰并覆有色白如菌狀膜,故名[1],為白纏喉之俗名,即白喉[1]。“喉白闡微”:“喉間白腐一證,俗名白菌,即白纏喉是也。”白喉又名白纏喉、白菌[1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