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錄一覽:
蘇軾的《題西林壁》和王安石的《登飛來峰》,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?
《登飛來峰》道理:表現了一個政治變革家拔云見日.高瞻遠曙,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給讀者以向上的啟示。《題西林壁》道理:對于一切事情,如果隱在它的圈子里面,就會不見全局,不明真相;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,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。
兩首詩在立意上很是相似。王安石用動詞“登”飛來峰,蘇東坡用動詞“題”西林壁。王安石轉句用“不畏”承上啟下作過渡,蘇東坡轉句用“不識”承上啟下作過渡,王安石的“身在最高層”與蘇東坡的“身在此山中”也何其相似。從那個哲理性來說,蘇東坡的詩中的哲理是說的全局性,整體性。
題西林壁. 作者: 蘇軾.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 登飛來峰 宋-王安石.飛來山上千尋塔,聞說雞鳴見日升。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緣身在最高層。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緣身在最高層。”與蘇軾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
《登飛來峰》這首古詩通過描寫 登飛來峰時的所見所感,深刻地表達了作者高瞻遠曙,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,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。《題西林壁》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,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,并借景說理,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,如果主觀片面,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。
《登飛來峰》宋-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,聞說雞鳴見日升。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緣身在最高層。《題西林壁》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這兩首詩,作者都是宋代的著名人物,都具有唐宋八大家的文壇地位。
對比賞析蘇軾的《題西林壁》和王安石的《登飛來峰》?
1、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這兩首詩,作者都是宋代的著名人物,都具有唐宋八大家的文壇地位。一般地說,文學史上都強調宋詩的議論特征,把它與唐詩側重形象思維的表達方式相區別。《登飛來峰》和《題西林壁》都講了怎樣認識事物的問題,只是側重點不同。
2、登飛來峰中:只緣身在最高層,前一句為不畏浮云遮望眼,既是表明作者不害怕權貴,也說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,題西林壁中:只緣身在此山中表示看不清事物的真相,只因為身在事物中,不能全面的觀察。
3、再從從作者生平來看,蘇軾是北宋的大文豪。詩詞書畫都是登峰造極的。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。王安石一生最主要的職業不是寫詩,寫詩只是業余。王安石主要是從政。歷史上有著名的王安石變法。所以王安石整體詩歌創作不及蘇軾。題西林壁》在哲理表達上比《登飛來峰》更勝一籌。
4、題西林壁 作者: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譯文 從正面、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、山峰聳立,從遠處、近處、高處、低處看廬山,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。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,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。
《題西林壁》和《登飛來峰》那個是先寫出來的
1、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,游覽廬山。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,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。《題西林壁》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,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,并借景說理,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,如果主觀片面,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。故《題西林壁》是1079年后寫的。
2、登飛來峰和題西林壁雖創作時間相隔34年,一在杭州飛來峰,一在江西廬山,卻同樣留下了詩人獨特的印記。王詩的銳意進取與蘇詩的深邃洞察,形成了鮮明對比,仿佛是兩位文學巨匠間的智慧接力。
3、《登飛來峰》是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,途經杭州,寫下此詩。是他初涉宦海之作。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,正值壯年,抱負不凡,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,表達寬闊情懷,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。
4、先寫景色,即表面的事物,再寫內涵的哲理。《觀書有感》說明的道理:只有思想永遠活躍,以開明寬闊的胸襟,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、鮮活的知識,廣泛包容,方能才思不斷,新水長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