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錄一覽:
程必《水調歌頭(登甘露寺多景樓望淮有感)》原文及翻譯賞析
水調歌頭(登甘露寺多景樓望淮有感)原文: 天地本無際,南北竟誰分。樓前多景,中原一恨杳難論。卻似長江萬里,忽有孤山兩點,點破水晶盆。為借鞭霆力,驅去附昆侖。望淮陰,兵冶處,儼然存。看來天意,止欠士雅與劉琨。三拊當時頑石,喚醒隆中一老,細與酌芳尊。孟夏正須雨,一洗北塵昏。
樓前多景,中原一恨杳難論。卻似長江萬里,忽有孤山兩點,點破水晶盆。為借鞭霆力,驅去附昆侖。 望淮陰,兵冶處,儼然存。看來天意,止欠士雅與劉琨。三拊當時頑石,喚醒隆中一老,細與酌芳尊。孟夏正須雨,一洗北塵昏。
水調歌頭·登甘露寺多景樓望淮有感的介紹
1、因此,南宋文人在面對這半壁江山時,常登樓抒發感慨,其中《水調歌頭·登甘露寺多景樓望淮有感》就是一首典型的表達興廢之感的作品。詞作者程珌巧妙地運用多景樓和淮河作為載體,以“有感”為核心,抒發個人抱負。上片首句以淮河起興,緊接著以多景樓呼應,自然引出主題。
2、《水調歌頭·登甘露寺多景樓望淮有感》,作者程珌,宋詞,這是一首激動人心的愛國詞章。作者以“孟夏正須雨,一洗北塵昏。”結束詞篇。說明如夏日大旱需甘霖一樣,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北國人民,亟待宋軍揮師北上,把他們從金國的統治下解救出來。充分顯示出作者對北伐的重視,并且充滿了必勝的信心。
3、“杳”字描繪了登鎮江多景樓北望時的深遠景象,詩人借此表達了對中原失陷的深深痛惜,那份難以言表的悲憤之情溢于言表。長江本應如清澈的水晶盆般無瑕,然而孤山的存在如同瑕疵,暗喻了國家版圖的不完整,暗示了金甌有缺的現狀。
4、樓前多景,中原一恨杳難論。卻似長江萬里,忽有孤山兩點,點破水晶盆。為借鞭霆力,驅去附昆侖。望淮陰,兵冶處,儼然存。看來天意,止欠士雅與劉琨。三拊當時頑石,喚醒隆中一老,細與酌芳尊。孟夏正須雨,一洗北塵昏。【鑒賞】:多景樓在京口(今江蘇鎮江)北固山甘露寺內。
5、《水調歌頭登甘露寺多景樓望淮有感》抒發了作者看到大好中原淪喪敵手,感到有難以言述的憤恨之情。對敵人鐵騎蹂躪、占領中原,表示極度憤恨和收復失土的決心,表達了詩人深切的愛國之情。詩詞原文 天地本無際,南北竟誰分。樓前多景,中原一恨杳難論。卻似長江萬里,忽有孤山兩點,點破水晶盆。
《多景樓·柴望》原文與賞析
早被垂楊系去舟,五更潮落大江頭。關河北望幾千里,淮海南來第一樓。昔日最多風景處,今人偏動黍離愁。煙沙澒洞翻蘋末,欲倚西風問仲謀。江蘇鎮江西北北固山上有甘露寺,寺中有多景樓,據《墨莊漫錄》載:李德裕在《題臨江亭》詩有“多景懸窗牖”之句,以是得名。
宋·柴望《多景樓》詩:“昔日最多風景處,今人偏動黍離愁。”明·張煌言《舟次瑯琦謁錢希聲相公殯宮》詩:“赤手曾扶板蕩運,黃腸猶帶黍離愁。
柴望《多景樓》:“昔日最多風景處,今人偏動黍離愁。” 南浦:表達送別的傷感。祁德淵《送黃皆令》:“片帆南浦離愁結,古道河梁別思生。” 1春草(芳草):表達思念與惜別傷離之情。王昌齡《出塞》:“寒雁春深歸去盡,出門腸斷草萋萋。” 1楓:表達懷人與惜別的愁思。
水調歌頭·登甘露寺多景樓望淮有感注釋譯文
兩句是說登鎮江多景樓北望,對中原淪喪感到有難以言述的慨恨。⑶這三句是說長江本來猶如水晶盆那樣完美,卻因上有兩點孤山使之白璧有瑕。這里暗指金甌有缺。⑷鞭霆力:鞭撻雷霆的力量。兩句是說要用鞭策雷霆的力量把小山驅趕到昆侖(大山)下面去。這里暗指收復失地。⑸兵冶處:冶煉兵器之處。
這首詞開頭表達了一種深刻的感慨,指出天地之間本無明確的界限,卻被人為地分為南北兩部分,揭示了作者對國家分裂的憂慮。“杳”字描繪了登鎮江多景樓北望時的深遠景象,詩人借此表達了對中原失陷的深深痛惜,那份難以言表的悲憤之情溢于言表。
天地蒼茫,難以界定南北的界限,這在甘露寺多景樓的視野中顯得尤為明顯。樓前的壯麗景色雖美,卻掩蓋不住中原大地深深的遺憾,那份無法言說的哀愁如長江萬里,被孤山兩點悄然打破,如同水晶盆中的寧靜被觸動。
《水調歌頭登甘露寺多景樓望淮有感》抒發了作者看到大好中原淪喪敵手,感到有難以言述的憤恨之情。對敵人鐵騎蹂躪、占領中原,表示極度憤恨和收復失土的決心,表達了詩人深切的愛國之情。詩詞原文 天地本無際,南北竟誰分。樓前多景,中原一恨杳難論。卻似長江萬里,忽有孤山兩點,點破水晶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