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墨子·修身》:“功成名遂,名譽不可虛假?!?旗開得勝 成語釋義:比喻事情一開始就取得成功,成語出處:元·無名氏《射柳捶丸》第四折:“托賴主人洪福,旗開得勝,馬到成功?!?指日成功 成語釋義:指不久即可成功。
- 無人問津:沒有人來問渡口了,出自《桃花源記》。- 吳下阿蒙:比喻缺少學識,才干的人,出自《孫權勸學》。- 刮目相待:另眼相看,用新的眼光看待,出自《孫權勸學》。- 龐然大物:形容體積大而笨重的東西,出自《黔之驢》。
三顧茅廬: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,比喻真心誠意,一再邀請,出自《三國志·蜀書·先主傳》。 始作俑者:俑: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,開始制作俑的人,比喻首先做某件壞事的人,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 變本加厲:指比原來更加發展,現指情況變得比本來更加嚴重。
文言文鄰盜的故事
疑鄰盜斧釋義:懷疑鄰居偷斧頭。 疑鄰盜斧的用法示例:胡亂猜忌、疑鄰盜斧,只會讓鄰里之間隔閡日深,漸至反目成仇,警方如果以疑鄰盜斧的心態辦案,在偏見的誤導下,會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,同事之間應將心比心,切莫疑鄰盜斧。
《疑鄰盜斧》的文言文:人有亡斧者,意其鄰人之子,視其行步,竊斧也;視其顏色,竊斧也;聽其言語,竊斧也;動作態度,無為而不竊斧者也,俄而掘其溝而得其斧,他日,復見其鄰之子,其行動、顏色、動作皆無似竊斧者也。
《疑鄰盜斧》的出處:《疑鄰盜斧》出自《列子·說符》。
【譯文】: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,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,觀察那人走路的樣子,像是偷斧子的;看那人的臉色表情,也像是偷斧子的;聽他的言談話語,更像是偷斧子的,在他的眼睛里,那個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像是在偷斧子的。
文言文學習要求
1、《課程標準》中要求的文言文有哪幾篇?論語》、《孟子》等。
2、人教版《赤壁賦》朗誦音頻:2006-4-5 8:45:57免費提供《赤壁賦》朗誦(男聲,4分12秒),適合高二文言文單元語文教學。
3、文言文里表示要求這個意思的詞有:命(命令)、旨(旨意)、求(請求,要求)。
4、《增廣賢文》中有這樣一句話:“以責人之心責己,以恕己之心恕人?!币馑际钦f以嚴格要求別人的態度要求自己,以寬容自己的態度寬容別人。
5、《增廣賢文》又名《昔時賢文》,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,書名最早見之于明萬歷年間的戲曲《牡丹亭》,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于萬歷年間。
有人亡鐵者文言文閱讀答案
有人亡鈇者:丟失斧子的人。 鈇:同“斧”,斧子。 人有亡鈇者:有一個丟失斧子的人。 谷:山谷。 意:懷疑。 無為而不:沒有哪里不像。 俄而:不久。 他日復見:第二天又看見。 得:找回。 顏色:指臉上表情。 1抇:挖掘。
它告誡人們,如果不尊重事實,只用親疏和感情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,就會主觀臆測,得出錯誤的結論,說不定害了自己,從鄰居家的老人這方面,告訴我們給別人提意見,要盡量用能讓別人欣然接受的方式,同樣的事但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卻不同對待,這是不正確的,做人做事要公平,實事求是。
文言文:人有亡鈇者,人有亡鐵者,意其鄰之子:視其行步,竊鐵也;顏色,竊鐵也;言語,竊鐵也;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鐵也,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鐵,他日復見鄰人之子,動作態度無似竊鐵者。
出自《呂氏春秋》,從前,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,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孩子偷的,就暗暗地注意那個孩子,他看那個孩子走路的姿勢,像是在偷斧子的樣子;他觀察那個孩子的神色,也像是在偷斧子的樣子;他聽那個孩子說話的語氣,更像是偷斧子的樣子,在他的眼睛里,那個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像是在偷斧子的。
從前,有一人不慎遺失了一把斧子,懷疑是鄰家孩子所為,遂暗中留心觀察,孩子走路姿態,神色表情,言談舉止,無不映射出其嫌疑,此人心中所見,盡是偷斧之相,幾日后,于挖掘泥土之頃,意外發現遺失之斧,原來,斧子本就遺落在泥土之中。
小題4:試題分析:從全文看,活版印刷用膠泥做字模的原因有:①刻字方便②不易變形③便于取用,考生只要認真閱讀,大致了解本文的意思之后,都可以歸納出活版印刷用膠泥做字模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