畫龍點睛的含義、用法與典故
在古代,畫家張僧繇曾說過:“若為龍點睛,則龍將騰飛矣!”當時的人們都不相信他的話,但張僧繇堅持自己的觀點,最終為龍畫上了眼睛。
成語解釋
“畫龍點睛”這個成語,拼音為“huà lóng diǎn jīng”,原意是指在畫龍的最后階段點上眼睛,使得龍的形象栩栩如生,后來,它被引申為在關鍵時刻,用簡短的話語或細節,使整個文章、講話或計劃更加生動有力,完整無缺。
成語用法
“畫龍點睛”在句子中通常用作謂語、定語或狀語,具有積極的評價意義。
成語典故
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唐代畫家張僧繇的故事,據說,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墻上畫了四條龍,但并未點上眼睛,有人嘲笑他說:“如果點上眼睛,龍就會飛走。”張僧繇卻自信地說:“一旦點上眼睛,龍自然會騰飛。”他在龍的眼睛上點上了一點,龍真的栩栩如生,仿佛要飛出畫外。
成語造句
1. 他的演講在最后一段畫龍點睛,使整個報告更加深入人心,2. 這篇小說的結尾處,作者巧妙地畫龍點睛,讓讀者對故事有了更深的思考。
通過以上內容,我們可以了解到“畫龍點睛”這個成語的豐富內涵和廣泛用法,在今后的寫作和講話中,我們可以巧妙地運用這個成語,使我們的表達更加生動有力。